

杨力
金堂县文化街有一家女儿食堂,专卖金丝面、叶儿耙、三合泥、甜水面、油茶什么的,现在大都一般馆子很难吃到。在女儿食堂掌勺的做活儿的,都是一些上年纪的大妈大婶。其实别看她们年岁,单是从不大也不气派、且藏在人气渐弱老街深处的店堂就会知道,女儿食堂不年轻了。
油茶
金丝面
甜水面
叶儿粑
红油水饺
是的,食堂都是上个世纪特殊年代的产物,它的保留,得益于一帮曾经干劲冲天的娘子军。她们从女孩到女人再到母亲,直到她们的女儿骄傲接班,经历了社会变革的考验,在市场经济炙烤下仍屹立于今天,应该算一帮女人创造了奇迹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刚到金堂工作,走进女儿食堂,第一次吃到金丝面。金丝面是用灰面与鸡蛋搅拌后,反复揉搓摊薄切细,浇以蘑菇、笋子、鸡丝三鲜汤汁,其色金灿其味鲜香,十分爽口,是一门地道的技术活。
九十年代,去女儿食堂吃得最多的是油茶。满满的散发着扑鼻香味的油茶端上来,上面撒着一种叫“馓子”的佐味食品,还拌有葱花、芝麻、辣油什么的,对忙着赶路的上班族来说,再营养实惠不过。而油茶的做工,却要经历多道工序,和里面的每一道小食一样,让人叹为不止。
最近十多年,因为搬家远离的原因,我基本没有去过女儿食堂了,朋友们聚餐,不是餐厅就是农家乐,有任何接待应酬,也生怕怠慢了朋友,总想找最有特色的餐厅款待,也不知觥筹交错中,有多少笑声和谢意是发自人们的内心。
那一日,30年校友会,各地同学齐聚金堂。同学们“体谅”我,让别安排大餐厅,同时也“考验”我,让我找有特色的地方。读高中的儿子在旁边提醒,最有特色莫过……一语惊醒梦中人,我连忙依计照办,带着一干“吃货”直奔女儿食堂,结果那一道道带着家乡和儿时味道的小吃端上来,吃得众人肚儿溜圆还生出无限感慨。
那一晚我们踏着月色,沿着金堂的沱江边闲逛,凑巧又遇到了推着小车售卖的金堂另一道底韵悠久的名小吃蓝烘糕。这些小吃温暖着我们的肠胃,不禁勾起了大家的话题。有同学问,女儿食堂的小吃都颇有特色,为什么外地没有分店?另有人说,店里上班没有年轻人,是不是意味着后继乏人?
我回答不上,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,五年、十年后的女儿食堂是否安好?
我只想说,人们之所以喜欢特色小吃,除了味美价廉,更在于这些小吃的背后,有着中华传统文化串起的历史与厚重,当小吃温暖我们的肠胃时,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境界。
我只能相信并祈祷。
作者:杨力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电视台
电话:13908080499
邮编:610400
邮箱:iamaman201@aliyun.com
